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最后的审判(遗作) #179

179.所有为了功用

179.所有为了功用而以某种功用或职业为快乐,无论这快乐是诚实经商的快乐,还是某种追求或研究的快乐,只要有功用的快乐和对神的承认之人都留在天堂。这些人可以被主保持在秩序中,因为主流入功用。相反,那些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把时间只花在社交聚会上,从事职业只是为了自己的荣耀之人不能被主掌管;他们因不是被视为一个人的社群的成员,或说不是像身体的组成部分那样的社群成员,所以被弃绝了。

【旁注】

关于芥菜种(马太福音17:20; 路加福音17:6),或血液功能的应用。


揭秘启示录 #526

526.“你的仆人众

526.“你的仆人众先知和众圣徒得赏赐的时候也到了”表赐给那些处于取自圣言的教义真理和照之生活之人的永生的幸福。稍后将看到,“赏赐”表示永生的幸福;“众先知”表示那些处于取自圣言的教义真理之人(8,133节);“众圣徒”表示那些照之生活的人(173节)。此处“赏赐”表示由对良善与真理的爱与情感的快乐与愉悦所产生的永生的幸福;因为一切爱之情感都伴随着快乐和愉悦,对良善和真理的爱之情感具有诸如天上的天使所享有的那种快乐和愉悦;人的一切情感死后都会延续。原因在于,情感属于爱,爱是人的生命,因此死后,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他在世上的主导爱;对真理与良善的主导爱就在那些热爱圣言的真理,并照之生活的人身上。在以下经文中,“赏赐”无非表示良善的快乐和真理的愉悦:
看哪,主耶和华大有能力地降临,祂的赏赐在祂那里。(以赛亚书40:10 ; 62:11)
看哪,我必快来,赏赐在我。(启示录22:12)
我当得的理必在耶和华那里,我的赏赐必在我神那里。(以赛亚书49:4)
我耶和华喜爱公平,我要凭行为赏赐他们。(以赛亚书61:8)
行善绝不期望什么,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路加福音6:35)
还有其它地方(如耶利米书31:15-17;马太福音2:18;5:2-12;10:41-42;马可福音9:41;路加福音6:22-23;14:12-14;约翰福音4:35,36)。

诠释启示录 #787

787.“全地都希奇

787.“全地都希奇跟从那兽”表示教会中更有学问的人对这些的接受和不那么有学问的人远远的接收。这从“希奇跟从那兽”和“地”的含义清楚可知:“希奇跟从那兽”当论及表面上通过设计出来的作为与信仰的结合清除与圣言的不一致时,是指更有学问的人的接受和不那么有学问的人的接收(对此,我们很快就会谈到);“地”是指教会(参看AE 29, 304, 417a, 697, 741, 742, 752节)。“全地都希奇跟从那兽”表示接受和接收,因为希奇吸引人,被吸引的人就跟从。
在圣言中,经上频繁提到“随从神”、“跟从神或跟神走”、“随从别神”、“随从领袖”、“随众”;这些短语表示从心里跟随并承认,也表示与他们同在,与他们一起生活,并与他们相交,如以下经文。列王纪上:
大卫遵守我的诫命,全心跟从我,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列王纪上14:8)
撒母耳记上:
耶西的儿子跟随扫罗出战。(撒母耳记上17:13)
摩西五经:
不可随众行恶,不可在争讼的事上随众附和偏行。(出埃及记23:2)
耶利米书:
你们不可随从素不认识的别神。(耶利米书7:9)
同一先知书:
他们随从别神,侍奉他们。(耶利米书11:10; 申命记8:19)
申命记:
随从巴力·毗珥的人,耶和华你的神都从你中间毁灭了。(申命记4:3)
由此明显可知,“随从”某人表示跟随他,服从他,从他行事,从他活着。“走”也表示生活。由此可见,“希奇跟从那兽”表示出于以下说服的接受和接收,即:表面上看,与圣言的不一致似乎被清除了。
之所以表示更有学问的人的接受和不那么有学问的人远远的接收,是因为有学问的人设计了信仰与其产生善行的生活结合的方式;而不那么有学问的人因不能从内在调查这些不一致,所以就接收它们,各人照各人的理解来接收;因此,这个信条,即唯信是得救的基本方法在全地(或全世界),或基督教会被接受。
还要用几句话来解释一下表面上看,这个宗教的主要观点,即:得救在于唯信,不在于善行是如何被清除的,因而是如何被有学问的人接受的。因为这些人设计了从信仰发展到善行的各个阶段,他们将这些阶段称为称义的步骤。他们迈出的第一步是从老师和牧师那里去听,第二步是从圣言获得信息证明情况就是这样;第三步是承认;由于教会的东西无法从心里被承认,除非先有试探,所以他们将试探加入到这一步;如果那时所遇到的怀疑被圣言或牧师驱散,这个人因此得胜了,那么他们就说,此人有了信心,这是对事情真相的一种确定,也是对他凭主的功德得救的信心。但由于在试探中所遇到的怀疑主要源于不理解圣言,而圣言经常提到“行为”、“作为”、“实行”和“作工或工作”,所以他们说,理解力必须加以控制,以服从信仰。因此,接下来是第四步,就是行善的努力;他们在这一步结束,声称当人到达这个阶段时,他就称义了,然后他生活的一切行为都被神接受,神也不看他生活的邪恶,因为它们都被赦免了。有学问的人设计出信仰与善行的这种结合,还接受它;但这种结合很少延伸到普通人那里,既因为它超出了其中一些人的理解力,还因为这些人大部分忙着做生意和工作,他们转移了心智,没有去理解这个教义的内在奥秘。
但不那么有学问的人却以不同的方式接收信仰与善行的这种结合,以及由此与圣言的表面一致。这些人对称义的步骤一无所知,而是相信唯信是得救的唯一方法;当他们从圣言那里看到,并从牧师那里听到,行善是必须的,人要照着自己的作为受审判时,就认为信仰产生善行,因为他们以为,知道牧师所教导的那些事,并由此认为事情就是这样,便构成信仰。由于这一步先到来,所以他们相信信仰产生善行,他们称这善行为信的果子,不知道这种信只是记忆的信,而记忆的信就本身而言,是一种历史的信,因为它源于别人,因而是与他们在一起的别人的,这种信永远不可能结出任何好果子。基督教界的大多数人已经陷入这个错误,因为唯信作为得救的主要方法,事实上作为得救的唯一方法已经被接受了。接下来要解释信与仁,或相信与实行如何构成一体。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